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眼下,距第26届菜博会开幕还有一个多月时间,记者在菜博会各展馆内看到,处处是繁忙场景,各个景观小品制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菜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菜博会从前期设计、施工建设,到日常维护、果蔬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用心付出。新的景观设计、筹备、制作等,其实从去年菜博会结束时就开始了。一年下来,展馆人员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对盛会来说,他们就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景观上,每一粒红豆、芸豆都要按照造型走势来粘贴,不能有一丝马虎。”在八号馆“古韵新疆”景观前,工作人员李红跟同事精挑细选着豆粒,小心地沿着造型模架粘贴。
“粘豆粒需要在阳光充足的时候作业,中午时展馆里温度高,胶的黏度大,粘上的豆粒不易掉落。”李红是展馆中心景点的施工负责人,每天,她会在景点周围不停地转,遇到需要帮忙的就搭把手,“这里到处都是活儿,你看这个钩子,都是剪断钢丝后再用钳子弯成的,主要是用来挂景观上的生姜。景点的每个环节都是工作人员手工完成,比较繁琐,特需要耐心。”她戴上手套,边说边把弯钩子、挂姜等流程演示了一遍。
“古韵新疆”景点以新疆高台民居遗址地标为代表符号,运用了雕刻、粘贴等手法,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将其与蔬菜结合起来,既能让古老的遗址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又能让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当地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在景观制作时,我们精挑出各类果蔬,再采用仿真、雕刻、扦插、粘贴、挂果、彩绘等手法进行制作。”李红边忙边介绍,每个细节都展现出“菜博人”的工匠精神。
“大家工作一天,腰疼臂酸是正常状态,但休息一晚,第二天仍要继续。即使这样,也没有人临阵退缩,更没人叫苦喊累,大家都在为筹备一届最精彩的菜博会付出着。”李红表示,现在到了备战菜博会的关键时刻,他们每天早上7点到馆,天黑时离开,一天在展馆里劳作十多个小时。虽然忙点、累点,但想到开幕后游客对景观的喜欢和认可,大家就觉得所有付出是值得的。
作为“颜值”最高的蔬菜文化艺术馆,今年的八号馆依旧最为繁忙。在现场,百余名工作人员正忙着主体框架的搭建、焊接,各类五颜六色的种子、蔬菜、花卉在精心加工制作下,很快就会变成一个个气势恢宏的艺术景观。
国秀霞是八号馆馆长,平时特别忙碌,记者采访时,不时有工作人员来跟她讨论景观设置的相关事项。为了能更快更好地为工作人员做好服务,她经常直接骑着自行车在展馆内穿梭。
现在是展馆最忙的时候,国秀霞每天需要协调各项工作,还需要准备各类材料,几乎是“一住不住”。尽管她现在大部分时间用自行车代步,可每天还是要步行近两万步。而国秀霞的状态,其实也是每个展馆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常态。
国秀霞向记者介绍,八号馆是菜博会最漂亮、最具观赏性的展馆,连续多年蝉联菜博会的“人气王”,每年都会有创意十足的新景观。今年精心打造的“春满园”“蔬菜长城”“蒙地菜香”等蔬菜文化景观,均是纯手工雕刻、拼接、渲染,将蔬菜文化与时代新风、地域风情等相融合后,形象生动,美观漂亮。“展馆内的基础框架基本完成,现在是表皮处理、扦插育苗,对景观进行上色、上架、点缀、装饰,简单说就是完善每一个细节、细化每一个局部,争取把最好、最美、最靓的蔬菜景观展示给大家。”她说。
记者来到菜博会七号展馆时,工作人员正忙着进行管道疏通和场景布局。该展馆集中展示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对日常管理等要求格外严苛。刘艳红是七号馆馆长,2000年来到菜博会时,她在一个育苗车间工作。2007年接触无土栽培技术后,她开始到七号馆参与无土栽培管理。她告诉记者:“在展馆内,欧博体育官网管理蔬菜无土栽培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丰富的种植经验。”
记者注意到,在这个展馆,除了各类蔬菜无土栽培模式展示外,还有很多看似生长在“土壤”中,却插着“导管”的蔬菜生长展示区。刘艳红介绍,这些“土壤”可不是常见的黄土,而是各种基质土,里面蕴藏着“大文章”。
“无土栽培需要对细节严苛把关。你瞧!蔬菜扎根在岩棉中,根部插着一根根导管,它们就是水分、养料的输送通道。”刘艳红告诉记者,该栽培模式可根据植物的生理、生长特性调整肥料的种类和浓度,避免土传病虫害的发生。
在菜博会各展馆内,像国秀霞、李红、刘艳红这样的工作人员还有数百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岗位、他们的职责、他们的分工,相同的是他们身上的敬业品质、工匠精神。他们精雕细琢,任劳任怨,精益求精,默默奉献,只为将最好、最美的菜博会在4月20日展现给广大游客。